读《相约星期二》,莫里关于“发自内心给予”的话语,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常常被功利心裹挟。做一件事,总先想着能得到什么回报,给予他人帮助,也会暗自计较对方是否会同等回馈。可莫里告诉我们,“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发自内心的给予,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流动。就像莫里,即便自己正承受着病痛的“受罪”,可当他把时间、关怀给予那些悲伤的人,看到他们重露笑颜时,他感受到了自己“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这种给予,不是为了换取汽车、房子这类物质,也不是为了从镜子里看到更光鲜的自己,而是源于内心对他人、对生命的善意与关怀。
当给予是发自内心时,我们的心态是平和且富足的。不会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应而失望,不会因为别人得到更多而妒忌,更不会执着于回报的多少。可要是带着功利目的去给予,患得患失就成了必然。比如,为了获得他人赞扬而去帮助别人,一旦没得到预期的夸赞,便会失落;为了日后能有所求而去对人好,若对方没有“投桃报李”,便会心生不满。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朋友间的帮助,若带着“下次我有事你得帮我”的心思,一旦朋友没做到,友谊可能就产生裂痕;工作中对同事的协助,若想着“我这么做,领导得看见,得给我好处”,没得到认可时,便会满腹牢骚。
而莫里的话,提醒我们要回归给予的本质——遵从内心的善意。当我们纯粹地去关怀、去帮助,那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是对生命的滋养,让我们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如同莫里在奉献中,寻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健康。
所以,让我们学着像莫里那样,让给予从心出发,在纯粹的善意传递里,收获内心的平静与生命的丰盈,不再被患得患失所困,让生命因这份纯粹的给予,而更具温度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