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言所行之要做到坦荡,这本身还不是最高的原则和最根基的标准,我们说一句话或做一件事甚至进行一个想法之所以要做到敢于公之于众、敢于让包括所涉对象在内的任何人知道并不是为了博得一个坦荡或高尚的名声,当这种道德的考量介入时,所有貌似乃至实际的崇高都是没有力量的,你仍然是不自由的,而当一个人不是出于自由行事,那么他的行为便没有道德属性。因此,这些坦荡、对他人的尊重、对一切无涉是非和原则的光怪陆离的包容、涵养等等这些字眼,都应该建立在更深刻的基础上,都应该有比这些本已崇高的事物更高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爱,确切地说,叫博爱。博爱,是一种自我意识,它是双向的运动,既是把个体融入到类群体之中又是将人类融入到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是个体生命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如果用一个政治术语来描述,它有点类似于“主人翁”意识,但博爱并不会逻辑地导致救世主意识,也就是说它不是救世主意识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但这还是两个概念。也许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你仍然可以具有这样的情怀。而事实上一旦具有博爱的情怀,一个人便不再普通,但这种不普通的根基不在于外在的考量,诸如地位、名誉、道德指数等等,而在于内在的感受,也许仅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博爱之高之深刻,让很多有些人甚至一辈子孜孜以求的东西都成为衍生品、成为末节、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比如豁达。一个人心胸宽广,这不仅仅是出于智慧,意识到豁达的利益和好处。显然,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豁达是好的,狭隘是不好的,但并不是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豁达,或严格地说出于本性的豁达而不是出于功利,或也许可能一时一事但不能一世。为什么?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爱得宽广、爱得深沉。这样,当一人一事超越了他承受的底限,这种表面的豁达便不堪一击了。相反,当我们对人充满爱,我们把自己置于整个人类,把整个人类视为自己的延伸,豁达是不是将不复有其神秘的道德面纱?我们总是对那些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人赋予一种崇高和伟大,这乃是出于我们每个人本性中的博爱,也许这只是潜意识的,但这无关紧要。每个人天生都是上帝,而那些伟人,仅仅是将这种本性较常人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所以,请不要误导你的本性,不要压抑它。面对生活,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斗争,只是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具有意义。
比如包容。一个博爱的人一定是一个包容的人。这种包容体现在哪里?尤其体现在对于我们讨厌、憎恶或感到不解和奇怪的人和事的心态上。反感是精神的毒药。常人往往对自己感到奇怪或“好笑”的人或事物有一种不自觉的排斥,视为“另类”,用一种充满夸张和匪夷所思的表情以示区别,有时候还带着一种浅浅的痛苦的笑。其实不必这样。当你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感官活动时,得到的不是超越,不是高于对象,而是对自己的贬低。你没有改变别人,却被别人改变,且是消极的改变。这一刻你一定无爱。“另类”,请注意,这是一个严重的词,另类的类是人类的类,当你把自己同另类区别开来的时候,你也同自己的类本质区别开来。这一刻,你得到的是虚幻的解脱,失去的是包容的胸怀,这是对人类的抛弃。当负面的情绪更进一步,我们的反应便从表情上升到语言。“不能背后说人坏话”,这是一个很普遍而高尚的信条,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是因为它符合道德?不是。是因为否则会降低人格甚至遭人唾弃?不是。而是因为不忍,不忍人之心。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跟别人背后骂自己的父母,这不用证明吧。可是我想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不会或确切地说不用去思考这里的原因。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做呢?是因为不骂父母符合道德?有多少人这样想过呢?还是因为怕遭人唾弃?有多少人是因为怕遭人唾弃而不那么做呢?我们很自然地不去这么做,毋庸加以思索,乃是因为爱。爱,产生不忍人之心,这就够了,无需其他任何外在的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包容,还是一个要求吗?
比如淡定。当我们对世界充满爱,对人充满爱,我们将不再需要锱铢必较、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更不会需要大惊小怪、表情夸张、冷嘲热讽、长吁短叹,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是不是这样?一个把世界装进自己胸膛的人怎么会那样坐不住呢?肚子里满是芸芸众生,难怪弥勒佛整日笑口常开呢!因为博爱,所以不媚上不欺下,胜己者前不战战兢兢,己胜者前不恣意纵情。于是淡定来了,涵养来了,当然就无为碌碌不表戚戚了。小人有很多特征,但最根本的是小人无爱,或者仅存在于极为有限的范围内。
比如自尊以及尊重。懂礼的人不一定都是不俗的人,但不懂礼的人一定是万劫不复的俗人。有爱的人,他的礼仪,他对人的尊重,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意义上,更不是出于功利或所谓落俗的意义。当一个人播撒了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怎能不收获自尊呢?
比如坦荡。我们说务使自己的所作所言甚者所思敢公诸众,否则不为,则是一个坦荡的人。一个爱到极限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人。当一个人的思想、一世的言行甚至全部肉体都属于一个更高更广的存在时,他的每一个细胞都敢置于最高倍数的显微镜下。而显微镜的另一端,是千秋万代世人无数双眼睛,是历史。一个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是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企图的,一个人也应该并且可以如此。
儒家将以上所有的品质归于一个字:仁。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仁者爱人。爱的伟大就在于这里。这个爱,是大爱无疆的爱,而不仅仅是我爱你的爱 。佛家也讲爱,不仅爱人,且将范围扩展到动物:不吃肉,不杀生。这使他们赢得了敬畏。确实,那些高僧大德总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震撼,使我们惊诧于他们将人之为人所提升到的高度,我们称之为境界。豁达,包容,淡定,坦荡,令人心生敬畏等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孟子说,仁者无敌。什么叫仁者无敌?博爱之力量,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虽无刀枪胄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博爱之精神,不求屈人之兵,而意在化敌为友,故曰无敌,仁者眼中没有敌人。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恐怕也就真正地“无敌”了吧。(下花园站 耿海亮)